中建四局水榭公馆项目获评2022年度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中国日报10月21日电 近日,深圳市建筑业协会公布“2022年度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授奖名单,全市共评选40个项目,中建四局水榭公馆主体工程项目位列其中。

  项目推广应用了“深圳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新技术应用计划(2017版)的7大项17子项,获得两个实用新型专利,其中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等应用效果显著,应用技术工程新技术的应用整体水平达到深圳市先进水平。

  项目塔楼标准层采用FLD-30型全智能集成式爬架,此类型爬架较目前建筑施工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具有防火、可在地面组装分段吊运的特点,避免了在高空散装散拆的坠物隐患,同时具备动力提升设备不用周转、不易污染,维护保养更简便,爬架平台作业环境更具人性化等优点。

  项目1号塔楼和2号塔楼之间的空中连廊及钢梁连接主楼部分采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合理解决了梁柱节点区钢筋的穿筋问题,确保节点良好的受力性能,加快了工程施工速度。此技术还拥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有节约钢材、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造价,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

  水榭公馆项目是深圳市“城市更新计划”重点推进项目之一,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2栋超高层综合楼(46层和41层)傲然矗立深圳北站商务区,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深圳市龙华区的城市品质和核心竞争力,是深圳市突破土地制约、扩展空间规模、优化空间配置、完善城市功能、再造空间价值的又一典范建筑。项目于2022年4月6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大疆Air 3评测:双主摄、46分钟续航、全向避障的准旗舰无人机

原标题:大疆Air 3评测:双主摄、46分钟续航、全向避障的准旗舰无人机

大疆Air系列无人机,平衡了便携性和画质,让对画质有更大需求同时希望无人机便携的用户有了选择。在大疆Air 2S发布了两年时间之后,大疆Air 3来了。这一次大疆Air 3带来了4800万像素双主摄系统,46分钟的续航时间、DJI O4图传以及全向避障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新增加的3倍中长焦镜头,同样是主摄的设计,让用户不仅可以拍摄出“压缩感”,也更利于在旅途中拍摄人这个主体。

大疆Air 3分为普通版和畅飞套装,上市售价是6988元起,与Air 2S基本一致(大疆Air 2S上市售价是6499元起)。这个价格依然与Mini、Mavic 3两个系列形成鲜明的差异,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和心理价位来选择不同的系列体验航拍。

我们拿到的版本是大疆Air 3畅飞套装(带屏遥控器),里面包含了一个单肩背包(与Mavic 3系列是同款),一台大疆Air 3无人机,三块全新的智能飞行电池,一个全新的充电管家,一个全新的DJI RC 2带屏遥控器,一根数据线,三套桨叶,以及一份说明书。

大疆Air 3相比Air 2S可谓全面的升级,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主要性能参数的对比。此外,大疆Air 3是除Mavic 3系列,首款支持多焦段航拍以及首款采用全向避障的无人机,并且搭配了第一次亮相的DJI O4图传系统以及DJI RC 2带屏遥控器。

尺寸:折叠(不带桨):长 207 毫米,宽 100.5 毫米,高 91.1 毫米

最长飞行时间:46 分钟(在无风环境下,飞行器关闭APAS、关闭AirSense、相机参数调整为1080p/24fps、关闭录像模式,于海平面高度以28.8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前飞行至剩余0%电量测得,仅供参考,实际飞行时请留意APP提示)

看到这是不是已经对大疆Air 3有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我们就正式开始关于大疆Air 3无人机的评测和介绍。

暌违两年,大疆Air 3终于来了。相比大疆Air 2S,大疆Air 3在整体外观造型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细节之处有了诸多优化和改变,我们先从外观来看看这款新品。

大疆Air 3依然具备折叠状态,折叠之后的体积比Mavic 3系列要小很多,但是与Air 2S并没有明显的差别。重量上大疆Air 3约720克,大疆Air 2S约595克,增加了双主摄系统和更大尺寸规格的电池之后,重量增加是必然的。

有个小细节要提一下,大疆Air 3的机身顶部设计了一左一右两个小凹槽。在折叠状态下,这两个凹槽刚好可以卡住上面的桨叶。当然只是简单的卡住,剧烈晃动机身还是可以将桨叶甩出凹槽,但是我们在装包收纳的时候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固定保护作用。

展开以后,大疆Air 3的尺寸就要比Air 2S大一些了,因为四个机臂的长度都要比Air 2S更长一些。支架支撑的位置等细节,倒是没有改变。不过根据机身底部上的贴纸信息,可以看到大疆Air 3也进行了更好的静音处理。

大疆Air 3的桨叶也配备了最新一代的型号,桨叶的尺寸更大,同时桨叶末端是橡胶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刮伤和切割的意外发生。更长的机臂、更大尺寸的桨叶,意味着大疆Air 3整体的空气动力学也有了明显进步,可以实现更经济的飞行,延长航拍续航时间。

大疆Air 2S的卡槽和接口设计在机身底部,如果是收纳状态使用上会比较不方便。大疆Air 3的卡槽和接口设计在机身尾部,并且有统一的保护盖,更符合现在大疆的整体设计语言。另外,大疆Air 2S的电池拔出方向是向上,而大疆Air 3也改为统一的尾部后插式设计。

大疆Air 3升级力度最明显的就是影像系统。大疆Air 2S搭载的是老一代的背照式1英寸CMOS传感器,支持2000万像素和f/2.8光圈,大疆Air 3则搭载了双4800万像素的主摄系统,因此可以更利于用户可以灵活的创作。

大疆Air 3分为广角相机和3倍中长焦相机,切换的时候只需要在操作界面上点击1x和3x即可,十分简单。

广角相机部分,采用了全新一代1/1.3英寸堆栈式CMOS传感器设计,有效像素4800万,光圈f/1.7,等效焦段24mm。其最终的成像效果甚至比一英寸的Air 2S更好,尤其是夜间的表现。毕竟传感器的尺寸并没有明显差异,而且f/1.7光圈的加持可以带来更大的进光量,更适合夜景拍摄。

中长焦相机部分,采用了1/1.3英寸CMOS传感器,有效像素4800万,光圈f/2.8,等效焦段70mm。这个3倍中长焦相机的配置与大疆Mavic 3 Pro是一致的。

视频录制方面,大疆Air 3两个相机均支持最高4K 60P视频规格,同时支持HDR录制。同时也均支持4K 100P以及1080P 200P的慢动作视频录制(可以选择只支持最高4K分辨率)。以上的视频规格均为无裁切视频,这一点比Air 2S有了显著提。

江阴站站房屋面钢结构桁架整体提升圆满完成

2022年9月9日,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南沿江铁路江阴站站房屋面钢结构桁架,整体提升圆满完成,项目进入金属屋面施工阶段。

江阴站站房屋面钢结构桁架覆盖面积约24500平方米,共计1708吨,由9156根构件连接成163榀钢桁架。为优质高效、安全完成屋面钢结构桁架施工,采用“分区拼装、整体提升”的方法,将钢结构桁架划分为线侧站房吊装区、高架站房提升一区和高架站房提升二区。7月18日首榀屋面钢桁架吊装,8月28日提升区首次提升,9月9日整体提升圆满完成。

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南沿江铁路江阴站站房顺利完成屋面钢桁架的整体提升。中铁建工供图

6月26日江阴站站房混凝土结构封顶以后,站房钢结构桁架施工面临“环境温度高、工程工期紧”的考验,项目部组织300名钢结构专业施工工人科学安排作业计划,确保了江阴站站房钢结构桁架施工按照计划节点顺利完成。

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南沿江铁路江阴站站房顺利完成屋面钢桁架的整体提升。中铁建工供图

项目建成后,江阴将有效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沪宁“一小时都市圈”,推动江阴南部高铁新城快速崛起。南沿江城际铁路将与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等,共同构成长三角地区向西辐射的大能力客运通道,扩大长三角“一小时都市圈”范围。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在北京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双核”校区已建总建筑面积185.23万平方米。设有21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8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坚持德育为首、着力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立足国防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勇于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合作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2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6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五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办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寰宇+”(“SPACE+X”)计划,全力构建智慧教育视域下全人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领导拔尖人才。大学生足球队加冕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十一冠王”。学校整体生源质量位居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

优化育人资源多维提质。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设有本科专业77个,实现全面一流,其中国家一流专业48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发起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全国优秀教材奖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9门,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1人,研究生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189篇。

双创教育实践树立标杆。北理工学子在国内外创新创业赛事中连续夺冠夺杯,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两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捧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两夺阿布扎比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牵头建设单位。

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校坚持“锚定战略、前瞻布局、强化特色、创新超越”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针,持续实施“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的科研,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跨域机动等战略性核心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特种材料等基础性前沿方向具有明显优势,科研成果量质齐增,科技创新屡屡取得新突破。

勇做科技创新排头兵。学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深度参与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火星探测、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会治理、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全面服务国家重点领域能力发展建设;打造了“中国复眼”等一批“国之重器”,承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牵头建设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学校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50亿元以上,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稳居国内前列,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连续三年一等奖“不断线”;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6个典型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以新机制创一流人才高地。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长专”教师聘用新模式,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以“师承效应”“头雁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校引人、以业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学校实施“‘三个五’人才工程”,打造“54321”创新人才金字塔,现有教职工5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汇聚了近40名两院院士、450余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高层次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0%。近年来,连续三届院士增选“不断线”,三位高水平外籍教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已形成群贤毕至、班行秀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

学科建设释放新活力。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建设方针,统筹兼顾“学术追求”与“行业引领”,持续弘扬学科发展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

学科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33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4个工程博士类别。物理学新增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以珠峰高峰学科为主干,建设“6+7+2”特色学科群,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珠峰学科稳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1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坚持与全球伙伴共融共赢,广泛深入联结世。

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党的二十大对“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作出重大部署,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关于“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发扬人民政协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优良传统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资源优势,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的宝贵经验,发挥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机关理论学习中的示范作用,实现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服务全国政协履职相互促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2023年5月12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协商议政。图为远程协商会主会场。 人民政协报记者 姜贵东/摄

习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机关的意识。”人民政协是政治组织,全国政协机关是服务保障全国政协履职的政治机关,机关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我们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学习领会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切实做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保持人的政治本色。要紧密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紧密联系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强素质、提能力、增本领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要在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针对性地学习贯彻习经济思想、习生态文明思想、习外交思想、习法治思想等,解决好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努力做到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透、开展工作做得实,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水平。

习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在主题教育中抓好机关和系统内干部队伍教育整顿”。中央办公厅印发专门工作方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党规党纪,持续推进全国政协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机关干部队伍教育整顿。要聚焦“强化政治忠诚、整顿突出问题、健全严管体系、建设模范机关”的目标,加强对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严守规矩、严明法纪,以严肃教育纯洁思想,以严格整顿纯洁组织,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落实“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争当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聚焦主题教育重点,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持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努力实现思想上有新感悟、政治上有新升华、工作上有新提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和全国政协党组的要求,通过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提高议政建言的质量、凝聚共识的能力、民主监督的水平。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计划性、体现超前性、把握系统性、强化创新性、提升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习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主要篇目介绍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收入习同志2013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50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2021年5月28日习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立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2013年3月4日习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使科技真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2013年7月17日习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讲话的节录。指出,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竞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存在不少突出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政府在体制和管理上采取切实举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和重点支持,优化完善人才政策;更需要科技界共同努力,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是2013年9月30日习同志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2013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习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靠创新。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人才培养,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2013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习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是2014年6月3日习同志在二〇一四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深化工程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创造未来。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必须紧紧抓住,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是2014年8月18日习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讲话的要点。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